截至发稿,被称作华语科幻电影里程碑之作的《流浪地球》,票房已突破 46 亿。而这部电影投资仅 3 亿人民币,远远不及好莱坞科幻大制作,甚至也不及很多国产电影,因为在这之前,没有人敢预估国产科幻电影的市场反响,无论是科幻设定、剧本、拍摄、后期制作,甚至科幻类型片导演,我们的经验几乎为“零”,
如果说故事是电影的内核,视觉特效对于一部科幻电影来说,则代表着想象力的延伸,是让观众产生合理联想的火种,也代表着一部电影的审美。《流浪地球》收获好口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看到了区别于好莱坞的属于中国语境下的视觉特效。视觉特效不出戏,不跳脱,不尴尬,才能让故事更有说服力。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视觉特效团队,大多来自中国。2003 个镜头大体可分为地下城部分、发动机部分、地表部分、太空部分,由来自 6 个不同的特效团队共同完成,他们分别是中国的 MORE VFX、橙视觉,总部位于洛杉矶的 PIXOMONDO(北京和斯图加特),韩国的 MacroGragh 和 DexterStudios,北京的 LuxaStudio 光之禄。
中国的 MORE VFX 承接了全片最多也最重要的 800 多个镜头,这些核心镜头是如何制作的?首次制作科幻电影视觉特效,他们是如何分工的?收获了哪些宝贵的经验?作为电影的幕后英雄,他们的感受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 MORE VFX 视觉特效总监赵浩强和视效制片人蔡猛,聊聊视效创作背后的故事。
其中有 400 多个高难度的镜头由 MORE VFX 内部制作完成,另外约 400 个镜头是由我们主控,与韩国的 MacroGragh 特效团队合作完成。MacroGragh 从《悟空传》的时候就开始合作了,所以我们非常了解他们的制作实力,沟通上也有一些经验,片方也希望我们能够尽量多承接一些镜头,所以我们就想说和他们一起合作来制作。我们主要去把控制作的质量,跟 MacroGragh 沟通导演对整部片子的要求,需要制作的内容等,按照他们各镜头的完成情况,我们这边会去做检查跟沟通,确保这个东西是导演想要的。核心场次制作包括全 CG 制作的行星发动机和坝体、内外连接桥、发送机周围的采石场和脐带气流以及电影最后的木星冲击波。这也是全片最难的视效之一。
我们会先分析每个镜头可能需要的特效内容,根据类型和单个镜头的量,跟片方沟通预估的工作周期、工作内容、预算等。前期沟通好了,内部再进行下一轮制作细节的沟通,细节跟片方敲定后,我们内部就会开始正式制作。正式制作的过程中,某个环节已经做到一个程度了,某一场已经做好了,会先给到导演审核,看看还有哪些修改的方向,再统一意见,反馈到内部制作人员,进行调整。对内的话,第一步则是整理制作需求以及把控流程
当出现任何问题可能会导致或已经导致预算超支或者周期超期的情况下,视效制片人与总监需要商量妥善的解决方案,一个项目能在周期和预算内,并且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是需要双方共同合作完成的。
电影项目中团队的分工主要是按照各部门所负责的内容来开展的,各环节之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系,比如说设计部门,他们主要是项目前期和项目进行中进行概念设计和气氛图的制作,在制作时不仅需要按照导演和视效总监的要求进行制作,更加需要考虑到资产和 layout 及三维部部门的需求。
很多内容只能试探性地做出来与导演碰想法,在这个基础上再丰富,这就需要总监对于导演到底想要什么非常的清晰,否则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制作事故;另一方面,这么大体量的模型(动辄几十几百个千万面的资产组装、拼接在一个画面中)怎么组装渲染是非常大的技术问题,需要内部通过流程、技术研发相对应不同的问题去解决。
基本上都得根据提供的资产重新按照内部要求调整一遍,没办法直接用。举个例子,项目开始初期,剧组计划提供行星发动机资产给到我们,然而收到的资产是导演没有通过的版本,并且行星发动机资产数据量和制作规范是无法用于实际制作的,于是我们与导演沟通,按照导演要求重新设计了引擎发动机腿部结构,增加了细节,并且重新优化了行星发动机的资产提供给其他制作公司。
他的要求其实已经跟好莱坞要求的品质非常接近了。导演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表达什么,这点很重要。他对特效行业也比较了解,所以跟他沟通非常方便。他知道技术的难点在哪儿,他也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其实就是经历吧,需要很多年的积累,不管是技术储备还是工作经验,也需要等待机会。如果说没有科幻项目的机会,没有导演的要求,也不见得一定会到这么高的水准。这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这是一个团队,两百多人的沟通成本和时间你可以想象,怎么样把这个东西告诉他们,用什么方式告诉他们,参考资料或者视频、图片参考等等是否准确,不要说制作,光这一块就是很大的工程。
一方面是真的去找实拍的,或者是找一些科学原理的东西,另外一方面也会参考一些其他电影的制作手法。
怎么把控是它非常困难的点。比如说要让大家看到人物,同时看到引擎的火焰,也要看到木星。火焰和木星是亮的,而且是很亮的东西,怎么样去把空间营造出来?我们的方案是中间有云层被吸上去,运用了背光的效果,把木星和火焰分离并营造出空间感。
项目在交片的前一个月,导演需要我们再帮着完成 33 个高难度镜头。刚开始聊的时候,数量比 33 还要多,后来我们综合公司整体的人力和周期情况,我们接了 33 个高难度镜头,并且这些镜头是重新做了气氛图,重新做了资产优化并共享给其他团队。这些镜头交到我们手上的时候,真的每天都很煎熬,全公司总监、各个环节指导全都上了,每天公司都灯火通明,好在都完成了,导演还挺满意。
特别是 layout 环节场景拼装,同时特别复杂的镜头,比如影片开始时候的长镜头,虽然过程很痛苦,每天熬夜加班,但是大家还是感觉很激动很满足,我们为中国科幻电影的起航做出了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他们对培训体系或者说产权合作方面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比较密切。还有一些政府上的资源,相对来讲也是比较充沛的,也相对是比较完善的,比较对口。比如说PIXAR,为了配合他们政府在旁边盖了一个发电厂,建厂满足他们电力的需求。而且除此以外,设备和设施也会有影响,比如说虚拟拍摄、面部捕捉系统等等,在整个产业链里面,他们都是非常有经验的。
创始人的想法是想做百年老店,像国外的大厂一样。另外,人才培养这个东西是相辅相成的,这几年我们的项目比较充足,有一些大的项目,我们可以通过项目培训,积累了很多项目上的经验,这些经验都会整理出来,作为内部的培训、教育教程,虽然没有很完善,但是至少在往这方面去做。不管你进来,你是一个白丁,还是有一些经验的,都会比较快的融入到公司,知道我们的制作需求。
难的是沟通和审美能力。一个电影项目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和很多部门沟通。技术再出神入化,也是不够的,你做出来的东西不见得是导演想要的。
我们做的场景特效,好莱坞可能一下能做出 20 个版本,但我们目前只能做到两到三个,只是说这两三个版本完成度是够的。
但创作这种东西会有不停的想法,时间和能力上我们只能做到这个程度,能不能精益求精呢?是可以的。不过像《阿丽塔:战斗天使》这样的生物特效高度,目前国内还没法达到,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克服和挑战的难题。
一个是需要足够的项目支撑,还是要回到最终的需求面。如果有很多项目支撑的话,练功练多了真的是可以的,这是经验的积累。在好莱坞,二十几年前就有《侏罗纪公园》,我们这边还是零的状态。而且他们那个时候有很多很厉害的人,包括是学习电脑图形图像学的人,有很多厉害的专家组成的一个团队慢慢去做,慢慢扩散出来。中间积累了很多电影经验。不管是《复联》或者是《星际穿越》这种硬科幻的电影,他们是整个体系,是从摄影、服装道具等方方面面,不单纯是特效这一块。
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时间和项目的磨炼。希望通过《流浪地球》这个项目,让更多投资人在科幻电影做大力的投资吧,只有这样,才有机会让国内的电影制作水平逐渐成熟。
真的要说就是剧情,故事才是电影里面最重要的,我觉得这是第一点。特效是服务于这个故事的,要给观众看到的是什么东西,怎么样把这个情绪表现出来,这些都是技巧,都是技术的展示。故事整个主线是对的,表演是恰当的,这才是一部好电影。
世界观是建立在相对合理的科学理论基础上,同时需要一群热爱科幻电影的创作人和制作人,再加上强大的工业化体系和技术支持。
一般来讲是多看电影、看漫画。我自己本身对物理方面比较感兴趣,也有工作的需求,所以会更多去了解物理方面的知识。
中国电影产业链在不断完善,人才在不断迭代,这期间会经历无数次试错,无数次失败,无数次阵痛,市场会经历无数次不满,无数次失望,无数次差评,但你看,好电影就要归来了,如潮水般,再给他们一些时间。
以上是有跟dnf脚本制作难不难相关的内容,感谢大家一直的支持!
【小编推荐】因95版本史诗灵魂可交易搬砖地图全淘汰搬砖党春天来了